2024-08-22 19:56:09
作為我國第一大集裝箱港口的上海港,未曾有一天停轉。為統籌防疫和發展,筑牢水上防線、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保障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正常運轉,上海港在疫情防控和生產運行“雙線作戰”中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將確保今年集裝箱吞吐量繼續保持世界第一,進一步鞏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地位。”上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顧金山表示,隨著企業復工復產全面提速,上海港正全面發力,以物流之暢助力“鏈式復工”,為打贏大上海保衛戰、經濟恢復和重振攻堅戰提供物流保障。
全力保障上海港24小時正常運轉,從3月16日開始,超過2萬名員工便駐守港區實行閉環管理,為疫情期間港口的順利運行打下基礎。暢通港口集疏運體系,早在3月底,上港集團便“火線”開發上線集卡司機“電子防疫通行證”,該系統整合電子提單、隨申碼和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目前該通行證已經發放80多萬張,并實現長三角地區互認,持此證的集卡司機可在三省一市進行貨物運輸。嚴格防疫之外,上海港也提供了一系列暖心舉措,包括為集卡司機設置核酸檢測點、淋浴房、衛生間等,已累計提供免費餐食超過14萬份。
讓貨物運轉進一步提速,上海港依托“公轉水”和“公轉鐵”多式聯運服務,緩解因疫情影響造成的上海港公路運輸資源緊缺壓力。數據顯示,4月份上海港“水水中轉”占港口集疏運的比重達65%。到5月底,上海港日均吞吐量已逐步達到12萬標準箱,有力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承載著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重要功能,上海港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方面均顯示出強有力的穩定性,并在助力全市恢復和重振經濟上下更大功夫。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責任,上海港已率先啟動“港衛系統”與“場所碼”“數字哨兵”的融合試點,成功推出應用于碼頭道口的智能“場所碼”,做到駕駛員全程無感行駛,相關功能運行順暢。記者了解到,在前期“電子防疫通行證”的基礎上,上海港碼頭作業系統完成與上海地區“場所碼”對接,將司機人工掃碼的方式,轉變為系統自識別、自驗證、自登記的“全程無感”方式,可實現從集卡派單到電子防疫通行證、進港流程的全程閉環監管,助力提升智慧港口能級。
集裝箱“一箱難求”,是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燃眉之急。5月初,上海港空箱中心太倉港分中心成立,滬太兩港將共同協調相關船公司、貨運代理,方便長江沿線企業就近提還箱,降低空箱用箱成本。下一步,上海港將繼續推動滬太兩港空箱一體化服務和上海港東北亞空箱調運中心建設,強化區域港口協作,紓解企業用箱壓力。同時,積極回應、主動對接復工復產企業的原材料和物資需求,開辟綠色通道,保證貨暢其行、物暢其流。
港口一系列重大項目開工建設也已提上日程。顧金山透露,將按照“應復盡復”“能快則快”要求,抓緊推進羅涇港區轉型改造項目,盡快啟動洋山堆場擴建和集疏運中心項目全面復工,推進傳統集裝箱碼頭的自動化改造,推動加快小洋山北側開發等,進一步夯實上海港國際樞紐港地位。